提到血常规,很多人常盯着白细胞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这几个指标,却容易忽略一旁的血小板。但别小看这个“小角色”,一旦它的数量异常升高,可能就像一枚藏在身体里的“定时炸弹”,悄悄影响你的健康。今天,我们就来说说血小板增多背后那些值得警惕的危害。
什么是血小板增多?
血小板是我们血液里的“修复工”,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。正常情况下,它的数量范围在(100-300)×10⁹/L之间。如果血小板计数长期超过450×10⁹/L,就属于血小板增多。这可能是一时的生理反应,比如感染、手术或运动后暂时上升;也可能是骨髓本身的问题,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。无论哪种情况,持续居高不下都需要引起重视。
血小板增多,有哪些潜在危险?
血栓风险增高,血管堵塞危机四伏
血小板一旦过多,血液黏稠度就会上升,容易形成血栓。这些血栓随血液流动,可能堵塞关键血管:若堵在脑部,可能引发脑梗;堵在心脏,可致心梗;堵在下肢深部,则会引起腿肿、疼痛,严重时甚至导致组织坏死。尤其本身有“三高”或年纪较大的人群,风险更为显著。
展开剩余51%异常出血,过多反而“失灵”
你可能会奇怪:血小板不是用来止血的吗,多了怎么反而会出血?其实,当血小板数量过高,其功能可能失衡,加上高血小板计数对血管内壁的潜在损伤,反而可能导致出血倾向,如牙龈出血、流鼻血、皮下瘀斑,严重者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。
累及脏器,影响整体生活质量
长期血小板增高如果得不到控制,可能造成脾脏肿大,引起腹胀、隐痛等不适。此外,患者还常伴有头晕、乏力等症状,日常生活质量明显下降。
发现血小板升高,应该怎么做?
体检出来血小板数值偏高,先别过度紧张,可以这样做:首先排查暂时性原因,例如有没有感染、饮水不足或剧烈运动等,这些因素消除后血小板常可恢复;建议1–2周后复查血常规,排除检测误差;如果持续升高,就要到血液科进一步检查,如骨髓穿刺和基因检测,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增多;确诊后遵医嘱进行治疗,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、调整饮食和饮水习惯、保持适度运动等。
石家庄慈爱中医院温馨提示:血小板虽小,却与血管健康息息相关。体检单上“血小板增多”这一项,可千万别忽视。只有及早重视、及时干预,才能防患于未然,不让这个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。
发布于:河北省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